凝光溢彩——青岛国际玻璃媒体艺术展

11、Jiyong Lee 李智勇(美国韩国) 《细胞积木 》 玻璃切割、冷加工  2016.jpg
1、贾真耀  《悲欣弘⼀》 铸造玻璃  2020.jpg
2、Ivana Šrámková 伊万娜 ·什拉姆科娃   《维纳斯》 铸造玻璃  捷克.jpg
3、杜蒙  《彼方,此地NO.2》 铸造与吹制玻璃  2022.jpg
4、Michael Rogers ⻨克尔·罗杰斯 《暴风雨》 铸造玻璃 美国.jpg
5、Tali Grinshpan 塔莉·格瑞斯潘  《Tashlich - To Cast Away
6、李静  《王者之冠-扭曲》 吹制热塑  2016.jpg
7、李⽂ 《枯山水》铸造玻璃   2019.jpg
8、彭怡 《结构系列7》  灯工玻璃  2013.jpg
9、秦岭  《默照系列·春梦》  铸造玻璃  2014.jpg
10、周刚 《新衣》  热塑  2022.jpg
12、Robin Cass 罗宾·卡斯《Ocular bulbupods with stigmata
13、胡东方  《山水之间3》  窑制  2016.jpg
14、韩熙  《月赋》  铸造玻璃  2017.jpg
15、周⼦正 《柱状物与银⽔⾯》 玻璃与综合材料  2020.jpg
16、何怡萱  《永恒的瞬间》 粉烧玻璃  2022.jpg
17、李锋  《寂静2》 铸造玻璃    2014.jpg
18、李季炎 《瓶中世界-命运与宇宙》灯⼯玻璃 2019.jpg
19、朱丽越 《不可见的对话》 铸造玻璃  2018.jpg
20、赵瑾雅 《梦尖儿》 吹制玻璃  2022.jpg
21、李振宁 《远古的呼唤》铸造玻璃  2022.jpg
22、Betr Van Loo ⽪特 · 范 · 罗  《 In Between进退两难》 浮法玻璃
23、江桂梅 《愈•之间》系列一  粉烧玻璃  2021.jpg
24、王天越  《旁观者1》  窑制  2019.jpg
25、闫绘宇  《热烈生长》系列  玻璃与综合材料 2022.jpg
26、屈金  《硯·遇—氤氲》  雕塑  2018.jpg
详情介绍


海报 最终.jpg


展览序言


在联合国大会宣布2022年为国际玻璃年之际,青岛市美术馆举办“凝光溢彩——2022青岛国际玻璃媒体艺术展”。玻璃在日常生活和建筑中的使用可能更为人所熟知,就这⼀点而言,玻璃在我们的城市环境中就是如此普遍而常见,我们被其包围以至于忽“视”了它。

玻璃是⼀种古老的材料,如今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很多用途。这个展览的独特意义在于它将让我们重新注“视”玻璃——作为艺术家表达观念的⼀种材料媒介。玻璃被艺术家用作艺术媒介的历史并不长,它始于“工作室玻璃”。在过去短短80年的时间里,艺术家们逐渐将玻璃发展成⼀种艺术表达材料。在此之前,玻璃主要在设计师和工匠分离的工厂里被制作出来,生产由市场决定,也极大地限制了创新的可能性。“工作室玻璃”的不同之处在于,生产规模极大地缩小,因此艺术家可以同时担任设计师和工匠的角色,“工作室玻璃”能够迅速发展的⼀个重要原因在于,它在国际范围内被艺术教育机构所采纳,这些机构加速了这⼀创新过程的认识和应用,教育领域也极⼤地拓展了玻璃在个人表达方面的创造潜力!

虽然由于教育机构的存在,国际玻璃艺术迅速发展,但直到最近十年,中国玻璃艺术的独特性和卓越性才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欣赏。就我个人在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美国工艺玻璃学院教学的经历而言,从2007年开始,我们接受了第⼀批来自中国的学生进入我们的研究生项目。2013年,中央美术学院张所家教授和他的学生参观了美国工艺玻璃学院项目,他的学生和我的学生合作了⼀个为期⼀周的项目,主题是微观和宏观。我记得我问我的学生,他们主要是北美人,他们在创作作品时汲取了多少年的文化历史作为灵感。他们回答大约200年。然后我问来自中国的学生同样的问题,他们回答了大约5000年!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视角,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相遇创造的结果是显著的。由于多次受邀到中国教学和展览,我开始了解到中国玻璃艺术的快速发展,但在2016年发生了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。张所家教授与中国的玻璃艺术教育家们合作,组织策划了天元国际玻璃艺术节。这场氛围活跃的学术活动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、教育家和学生,他们展示作品、演示工艺、发表演讲,互相交流。这场艺术盛会对我而言是极特殊的,这是⼀项伟大的成就,它让中国真正形成了同国际⼀致的玻璃艺术觉醒。正是此次盛会为随后发生的事情奠定了基础,青岛市美术馆的这次展览就是一次典型的实践。

国际玻璃艺术的大型综合性展览是极为罕见的。这次展览将是⼀个例外,它会让观众充分领会到玻璃艺术的多样性、审美性和独特性。青岛市美术馆以“凝光溢彩”为艺术方向延续着中国艺术家们对其深刻认知和敏锐的见解!完成了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!

感谢青岛市美术馆总策展人迟涛、联合策展人昃璇、李静、彭怡、秦岭以及所有工作人员和艺术总监张所家,使这次重要的展览从想法走向了现实。

我谨代表国际玻璃界向所有参与这个开创性展览的人表示感谢!


麦克·罗杰斯

荣休教授

罗切斯特理工学院



策展人语


自人类掌握玻璃制备工艺以来,吹制技术是玻璃工艺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突破。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涌现出的能工巧匠,其心血凝结成无数风格各异的玻璃吹制作品流传于世。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特征,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器物美学的认知。

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,吹制玻璃是“工作室玻璃运动”最初的内容和武器。这场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波及至今,以“让玻璃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媒介”为旗帜,使玻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实用性和功能性。进入新世纪,玻璃艺术朝着多形式、多材料结合、实验性的方向发展,玻璃艺术作品在形式语言和视觉美学上更加丰富。在中国玻璃艺术界,玻璃吹制相对于其它工艺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。此次吹制类作品的参展艺术家主要是海外学习归国的青年一代,我们可以明晰地感到他们基于吹制语言的中国表达。随着国内相关教学的完善和工作室的建设,培养和带动了更新力量的出现。

路漫漫其修远!感谢青岛市美术馆,感谢各位老师同仁,感谢各位参展艺术家!

——李静


玻璃是一种平常的材料,却有着诸多神奇的特性。艺术是不寻常的创造,却能连通人们朴素的情感。当我有幸接到张所家老师的邀请,成为这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时,我对这次展览中出现的玻璃媒体一词感到疑惑。旋即变释然了,这才是张所家老师呀,作为85一代的亲历者,一如既往的先锋前卫。根据格林伯格的观点,现代主义最大的进步就是停止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再现,转而开始对媒介自身的指涉,即画布就是画布、玻璃就是玻璃。换句话说创作的对象即是创作的本身,而不是去通过媒介去模仿我们看到的其他景象。对媒介自身研究和探索,正是中国的玻璃艺术眼下急需着手研究的。就像詹姆斯.鲍温德所说:艺术的目的就是道出那些被答案所遮蔽的问题。

——彭怡


“玻璃”做为一种观看的方式

透明、折光、反射,直观上的物理特性让玻璃成为众多材料中的一个异类,扑朔迷离,令人沉醉。

从考古已知的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,玻璃从人类对它的较少认知发展到今天的无处不在。由于大量的使用,它正变得越来越容易被人视而不见,然而一个事实是,今天或是更久的未来,我们的生活和这种材料将会变得更加密不可分。

1608年,荷兰的汉斯·利伯希用两块玻璃镜片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望远镜,从此人类的视野超越了自身的生理限制,从微观的物质世界到距今130亿光年的宏大宇宙,这一神奇的材料越来越多的改变了我们的观看行为,透过这种“媒介”,我们在观看世界的同时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。

今天在这样一个以“玻璃”做为主要媒介的展览当中,我们试图介绍国际上正在发生的运用玻璃来表达的艺术创作,这些精心挑选的作品反映了最近几年里,无论从材料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的,运用这一媒介来“观察和记录“的艺术探索。

在此特别感谢青岛美术馆以及策展团队的共同努力,使得这次的展览在世界如此艰难的时刻得以呈现,并以此展现一种既属于艺术家又属于观者的特别的“观看”方式。

——秦岭